中華民國薪火相傳的共通精神是維持中華文化真髓。「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事業,是中國人一貫追求的理想,也是後代修行者的勵志目標。不管是聖王功業或是百姓的進德修業,皆以此為傳承。
自黃帝以來堯、瞬、禹三位聖哲創行「禪讓」政治,代代相傳,博得後世崇高的讃譽。周公「制禮作樂」。上自敬天祭祖,下至婚喪喜慶於日常生活中,令社會安定,至聖先師孔子,以「有教無類」「因材施教」之方式培育人才,誨人不倦之精神照亮我中華民國五千年歷史。後人奉爲「萬世師表」。
中華民國薪火相傳的共通精神是維持中華文化真髓。「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事業,是中國人一貫追求的理想,也是後代「老子」的智慧,思想無能出其右。其所留下之「道徳經」影響中國政治之文化及生活習俗,教導世人忍讓無争,淡泊自守的美德,通權達變的智慧,這都表現出道家的旨趣。
宗教的流行,主要有五教– 佛、儒、道、回、耶。而源自本國的則為儒、道兩者。然而道教在開創初期,將老子當為教主,將道德經當為主要經典。道教於東漢時期尚屬非法組織,又稱「五斗米教」。直到南北朝時,出現「寇謙之」等名人整頓後,規定儀式、戒律,並創設道院神像、宗教體制,終成國教,成為合法宗教。而真正奠下理論基礎者為抱朴子,他提倡的是正信道教,提出道氣鎮丹之說,更強調「爲善積德」。
道教乃發源自後漢張陵等「三張」所創的「天師道」。直到東晉未年才成為合法宗教。此期間較出名的修道士,除了東漢的「三張 — 張陵、張衡、張魯」萬玄,尚有西晉時的陳瑞、王浮、鮑鯖、魏伯陽、葛洪等人。北魏的寇謙之制定禮儀、梁朝的陶弘景編成道藏,使得道教組織奠下穩固基礎。其間加上隱士陳博及呂洞賓等八仙的助陣,道教之教化更欣欣向榮。道教在中國史上最鼎盛的時期爲宋、元兩代。而真正能淨化道教,讓天道合人道,當歸功於王重陽祖師的努力教化與正確領導。王重陽所創導的道教,是爲全真教北宗,而張端負責的為南宗。
王重陽祖師以儒、釋、道三教教理化人,振興道教,開空前之盛局。他一生對道教教理革新,貢獻最大,教授弟子以孝經及道德經。其門人最出色的有七真-譚處端(譚長真)、劉處立(劉長生)、馬處鈺(馬丹陽)、孫清淨(孫不二)、郝廣寧(郝大通 )、王處(王玉陽)及邱處機(邱長春)。 王重陽祖師在諸地設會說法,必冠以三教之名,他自題居處所日「全眞」日「金蓮」(意即屏去妄幻,獨全其真,藉修行功夫,以復蓮潔不污的本性)。在 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(七真)的努力下,使全真道學興隆盛況空前,奠定全真道教成為朝廷極力推崇的合法教派。此即爲全真之由來。
法振傳承因戰亂而於民國三十五年中斷,現今由熱心宗教之人士 鄭金龍大德四方奔走籌備完成,於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八日成立大會,同年九月九日選出理事長林珠源,會員遍佈各地,各分支會陸續成立,期待各界同修之士共襄盛舉。修行者的勵志目標。不管是聖王功業或是百姓的進德修業,皆以此為傳承。
自黃帝以來堯、瞬、禹三位聖哲創行「禪讓」政治,代代相傳,博得後世崇高的讃譽。周公「制禮作樂」。上自敬天祭祖,下至婚喪喜慶於日常生活中,令社會安定,至聖先師孔子,以「有教無類」「因材施教」之方式培育人才,誨人不倦之精神照亮我中華民國五千年歷史。後人奉爲「萬世師表」。